2021年11月17日上午,“2022年北京市中学音乐学科优秀教学设计征集与展示活动启动会”以线上腾讯会议形式举办。线上形式既符合目前北京疫情防控的要求,也可以满足全市相关教育工作者参与会议的需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音乐教研室主任梁洪来表示,在应对疫情的一年多时间里,线上音乐教研、教学活动的模式,已经从最初线下教学教研方式的简单补充,成为目前与线下并重的重要形式。
老师不用跑
“线上教研最大好处是,老师不用跑来跑去了。”梁洪来说,目前收到的对线上教研形式的反馈,大多数都是正向的。老师们都表示线上形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省时。以往参加线下的教研活动,参与的老师需要规划出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如果与课时冲突,则需要提前和其他老师调课,还要预留出路上来回的时间。现在通过电脑网络即可直接参与、观摩,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很多线上形式还具备回看功能,不能收看即时直播的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回看。线上直播或线上会议室还具有人数不受场地限制的优点,可以随时增加参与老师的人数,扩大教研活动的影响。
“虽然有时候受制于网速等技术原因,线上的音乐教研活动观摩效果不如现场,比如容易出现声音滞后、音色没有现场好等问题,但随着网速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梁洪来说。
广州市黄埔区音乐教研员陈文娟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这一年多时间里,组织、参与了不少线上线下结合的音乐教研活动。作为组织者,她觉得线上形式首先解决的是老师的舟车劳顿问题,节省了时间和经费,比如广东省其他地方的老师想要参加广州市的音乐教研活动,不用出差就可以参加;广州市的老师想要获取国外的一些音乐教研资讯,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作为参与者、观摩者,她觉得线上形式更考验教师的参与度和专注度。相对于现场参与,观看直播需要精力更加集中,因为更容易被其他工作或事情打断。有时教师们也会因为有“回看”功能保底,在临时有事的情况下暂停观看去做其他事情,而过后又没时间再回看。线上活动期间,教师之间的交互性也容易受到注意力、设备性能、网络速度等因素的影响。陈文娟认为,这些情况可能需要老师们在对线上形式更为熟悉之后,慢慢适应和解决。
交流实现跨时空
2020年11月至12月间,广州市黄埔区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联合举办了几场线上联合教研活动,合作开展了新时期教育“网络教学成长伙伴结对”系统工程暨“互联网+同步课堂”。身在广州的师生们与西藏林芝市波密县玉许乡师生们在网上课堂“相遇”,西藏的师生得以即时共享广州师生的音乐课堂内容。陈文娟表示,在网络的帮助下实现这样的远程送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很有积极意义。
梁洪来认为,线上教学、教研形式应用的逐步扩大,有助于实现真正的走班制,从而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以往的线下走班制,通常只能局限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小范围区域的几所学校内进行。而网络的无界限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即时享受到北京的教育课堂,不仅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也可以为每个孩子提供更为适合他的教育。
梁洪来同时担任着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他表示,疫情期间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网络教学、教研形式充分应用在柯达伊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研讨会、教研活动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都可以学习。培训期间,委员会还请来了马来西亚、匈牙利等国外的音乐教育专家给学员们上课,这些在过去都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疫情最开始,线上形式是不得已的补充,慢慢地,它变成一种便捷有效的教学教研形式。梁洪来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适应、学习,进而善于使用线上形式。目前线上形式肯定会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都是“成长中的小烦恼”,只要正确面对、努力解决,线上形式的未来肯定是十分光明的。
内容与技术是重点
目前线上教学教研活动的举办方或学校,有条件的会请专业直播团队来做,有的则是由学校科技老师帮忙,简单且最为常用的模式是使用腾讯会议等软件或平台。很多参与过线上活动的老师都表示,大家对这样的方式已经逐渐适应,也对线上活动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随着网速的提升和直播技术的发展,卡顿、声画不同步等问题的解决都会变得简单。作为教师,加快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也变得更为重要。
了解一线音乐教师需求的陈文娟表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活动内容始终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内容才会吸引老师们持续参加。尤其是使用直播这样的方式,更要加强交互感、克服屏幕的阻隔感,活动内容的准备、主题的挑选、环节的设计更加考验组织者的用心。增加活动中专家与学员的互动,减少任务式的单调传达,让有价值的内容通过网络传递到每一位师生身边,这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