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24年1月22~25日在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茵卓小学举办的“2024年冬季柯达伊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获得了圆满成功,参训学员收获满满,培训后,陆续发来学习总结。专业委员会将分期予以刊登。
张晓文(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
接触柯达伊教学法已经有好几年了,这几年陆陆续续也参加过其他的柯达伊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也有所应用,但这是第一次参加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系统学习,收获非常大。
我认为最大的一点是又重新燃起了我对教学的热情和运用柯达伊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素养的欲望,之前也一直在用,但是总觉得不得法、缺点啥,经常觉得无趣和挫败。我工作已经第11个年头,最近两年在新学校轮岗,学校不大,活动也不多,感觉自己没有活动的压力,没有赛课的磨炼,快成为边缘人了。压力比以前小多了,整个人松弛了下来也慢了下来,但是总觉得没意思,因此在得知专业委员会的培训消息,我第一时间就开始规划,保证自己能够顺利参训。果然培训令我耳目一新,4天的培训我没有玩手机,没有录像,全程都在认真听讲和参与,是这几年少有的非常认真的学习状态。
首先,我在理事们的讲座中收获到了目前国人对柯达伊教育体系的研究和理解,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如果是直接拿来主义不一定合适,确实要根据我们的国情、学情去选用和设计。梁老师一直在强调用熟歌学本领,这也给我们了一个启示,音乐老师不是教歌曲的,是给学生解决难题,提升能力的,是让他们上完课不再只喜欢口水歌的。这一点我很欣慰,我也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不单单教歌曲而是要教能力,学生自己能会的绝不多费唇舌。
其次,在匈牙利老师Edit的课程中,我感受到了儿童多声部合唱的有趣,训练方法的多样化和层次性,这些虽然没有讲出来,但在做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今年担任的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教学,在初入学的第一个月,我结合柯达伊教学法,设计了一套训练孩子们音准和节奏的方法,让他们不断的练习和闯关,大部分学生在一个月中就看到了很明显的变化,但我的课程有些后劲不足,这就暴露了我一直的问题,教学的延续性和系统性把握不好,总是点状教学,形成不了自己的体系,孩子们的学习也容易随着热情和好奇心的衰减而放慢了学习的脚步。三年级有一个班级,训练了一个学期,从每个音都像马赛克一样模糊地演唱到基本能够唱准,还能够完成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是令我特别欣慰的一个进步。虽然我做得还不够好,我相信只要做,就比不做强。我学习了这么多的练习方法,体验了这么多的游戏活动,趁假期自我消化和吸收,一定能有更好的、更有趣和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们保持学习热情,提高音乐能力,培养音乐素养。
再次,在这次培训中也看到了一线教师的课,这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的柯达伊的课程。以前我可能只是在个别环节运用,这次真看到了贯穿全程的课程,对我来说很有学习的意义。实践出真知,我准备下学期在课程中多做尝试,让我的学生也能够上到这样的优秀的课。
这一次的学习对我来说,是激励、是提高、是充电、是主动学习,会场里都是求知若渴的老师们,不仅是年轻教师来增长知识,年长的教师也在学习、也在进步,有什么理由摆烂呢。工作压力不大的时候更应该好好钻研,主动学习,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希望以后每一次的专业委员会活动都能够参加,也希望每一次都能有不一样的提升。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做到像梁老师一样对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如数家珍,对柯达伊教学法也了熟于心,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像匈牙利的孩子一样更加幸福。
王慧(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初级中学)
终于不用在网络上培训,可以见到各位专家真人了,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感受差别太大,虽然外面寒风凛冽,但是会场里面却热火朝天,跟着各位专家老师们学习,收获颇丰。
兰迪老师的三步教学法,准备——教授——练习,其中准备至少6次以上,教授1次,练习无数次。比如学习三度音程之前先学习大量包含三度的歌曲,唱很多歌,在大量的唱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告诉学生这是三度,之后又进行大量的练习。教授一首歌曲,音乐元素,知识点都需要提前做准备,知识的获得要大量练习上千遍。在兰迪老师的课堂上,一开始她什么也不说,带领我们做节奏练习,音高模仿,旋律回声,当大家都掌握熟悉后,她才会出示乐谱,分段教授歌曲。歌曲的教授用三个工具,分别是:听觉方法,手势方法,乐谱方法。根据学生情况用不同的方法,三个工具可以综合,并不是分割的,一首歌曲不同部分用不同方法教,在兰迪老师的课上我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带入,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听完这节课我恍然大悟,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似乎把大部分心思都花在教授这一环节上,要怎样教授,用怎样的方法教授,却大大忽略了准备这一环节,没有提前做准备,在教授上花更多的心思似乎都看不到效果。
龚维和李梦圆老师主讲的《如何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稳定拍感》,听完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感动和佩服。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幼儿园音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是重视得还不够。我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公立幼儿园,幼儿园比较注重素质教育,经常会组织孩子们表演唱歌跳舞,老师在课堂上也教唱歌,但是老师们都是非专业的,只注重歌唱舞蹈,图个高兴,热闹,忽视了其他音乐元素的培养,如节奏,节拍,音高等等。龚老师和李老师把自己所学认真扎实地落实到孩子们身上,从身体感受音乐元素开始,用孩子们最琅琅上口的童谣来培养孩子们的稳定拍感,设计各种幼儿适合和喜欢的游戏,在玩中学习,寓教于乐。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有趣的教具,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使幼儿不仅感受到,还能听到,看到(动觉,视觉,听觉)。在听课时我就在想,做这两位老师的学生真幸福,如果我的孩子们上幼儿园时有这样的启蒙老师该多好啊!
我同样是一名老师,我应该怎样让我的学生也感到幸福呢?我想答案就在每一次的学习培训中,认真学习思考,把所学用到学生身上,让他们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所感受和收获,这就是我的目标。通过这几年不断接触,了解,学习柯达伊教学法,也感受到杨老师,梁老师,崔老师以及所有为音乐教育努力的老师们的不易和伟大,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
张福慧(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小沥小学)
一、只见其字,不见其意
参会前,我对柯达伊体系的认识停留在:歌唱教学的节奏读法、首调唱名法和科尔文手势上,因此产生了诸如:“一年只学两个音不是很简单的事吗?”“一学期只学这几首音高和节奏元素有何意义?”“如何才能接续性教学,它要怎么接?”等想法。在珠海为期四天的柯达伊教学体系学习中,有理论讲解、有实践体验、有成果展示,生动形象地解答了我对这套教学体系的疑惑,并使之成为我在音乐教育上的“圣经”。
二、教能力而非教唱曲子
由于我是初次参加学习,此前在知网中阅读过梁洪来老师关于“接续性教学”的相关论文并做分析,但在讲座分享中,我发现了一个对我而言较新的概念——“文化反应”,讲座老师将其解释为“对音乐的文化反应即只有学了音乐才能体会、感悟、理解、操作的反应”,我将这个概念理解为学生习得音乐的技能,而我们音乐课就是在唤起儿童对歌唱兴趣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音乐能力。
在过去一学期的教学中,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我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整节课跟歌曲的背景、地域、风俗习惯过不去,导致学生学了一节课,只记住“早晨露水实在是多”的苏州咬字,忽略这首歌的节奏和结构也是十分有趣,整个学期下来,歌曲会唱,但节奏和音高不会读,纯纯培养了他们的生理反应而非音乐学科的文化反应。
在一节初中音乐分享课《拉库卡拉查》和小学二年级《打花巴掌》中,我体会到,即便是在教一首曲子有浓厚地域风味的歌曲前,必须先用学过的歌曲或元素做音高、节奏、音高节奏组合等课前练习,为新歌做铺垫,再从歌曲的节奏或音高特征出发,让学生分段、分句感受作品,用音乐理解人文,这是课内的接续。而课与课之间的接续则如《其多列》课例一样,通过多次课时对音高sol、mi、节奏titi、ta、呼吸、乐句的技能铺垫,才能进行有效的新授课。
三、万事开头难,只要肯攀登
培训中,梁老师及兰迪老师将柯达伊理念中的过程称之为“准备、教学、练习”,即“3P”原则,其中的准备指教师在教学前的预备工作。
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教师对这一首歌教学目标的取舍便决定了教学方向。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老师的不同,在于我们具有自身多年习得的音乐专业性,而这决定了我们听到、看到乐谱必须得跟其他学科老师存在不一样的想法,梁老师提到的“三个what”:“能教什么?提升什么音乐能力?是教什么的典型作品?”对这一想法指明了方向。
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时,从用作品学本领的原则出发,结合学生的习得能力,分析作品的音高、节奏、结构特点,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设计两个及以上的教学目标,既解决眼前的问题,也为后续奠定基础。
四、能动的感受
在会议中,无论是单声部的节奏、旋律回声、亦或是多声部的音程、和弦练习、指挥的训练,都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也是柯达伊核心的内容——内心听觉。印象最深的是兰迪老师在让我们做节奏回声时,先是拍手,逐渐加入拍肩、拍腿、跺脚的声势,随后让我们背过身做训练,从眼耳并用转到只调动听觉,我体会到内心在萌发一种莫名的专注力和想象力。
回忆小时候的音乐学习,在弹琴时我会想到午餐吃什么,在唱歌时我会到晚餐吃什么,仿佛只要练习次数多了,我对音乐的感受力就消失了。在这次训练中,我惊讶于原来在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有如此多可以做的事情被我忽略了,音乐教学为何被宣传于能提高智力、协调能力,不就是因为它拥有调动多种感官的作用吗?而我又真正体验、发挥了多少?往后的音乐学习和教学之路,我要向着这个方面努力。
五、对柯达伊体系中国化的希望
“音乐属于所有人”是众多音乐教师奔赴的理想,希望未来的新学期,能带着新的感受,怀揣着新的奋斗目标上好我的每一节课,让学生都能觉得我的课堂有趣也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