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概况 > 信息公告 > 最新动态
2024年冬季培训参训学员学习总结集锦3
时间:2024-02-05来源: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

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24年1月22~25日在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茵卓小学举办的“2024年冬季柯达伊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获得了圆满成功,参训学员收获满满,培训后,陆续发来学习总结。专业委员会将分期予以刊登,这是第3期。

刘佳蕾(信阳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70b66604a0f6315e00093087707395a7.png

来到美丽的珠海,心情非常愉悦,看着街边高高大大的绿植,心里也有些窃喜,又一次跟着大部队打卡了一座新的城市。

本次学习旅途主要任务有三:一是讲好我的主题分享;二是确保小任老师的课顺利推进;三是好好学习他人经验。因此,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享本次学习心得。

一、个人主题发言

首先,本次研讨会我依旧分享了《接续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对于接续式教学,我的理解是否与梁老师有偏差;二是接续式教学的实践成果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既能给我自己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又能够为那些无从下手或缺乏团队的老师们树立信心。

在思考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又重新看了一遍梁老师往年各种培训的视频,温故而知新。这个过程是不断地将自己的认知结构与老师的思想进行勾连、重组,用已有经验去尝试理解为什么要提出接续式教学,接续式教学到底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什么问题,并结合我对接续式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误解来进行说明,以启发他人。就目前的理解来看,接续是为了解决断续、乱序、无序的音乐课堂教学,这样的音乐课堂上就映射出了教师自嗨式、平行式、断崖式的教学状态,也可以说正是因为音乐教师们的这些不自知的教学状态,使得我们的音乐课经历多年实践依然举步维艰。当捋顺了因果,其实后面的内容也便是顺理成章。

思考第二个问题,是因为在实践接续式教学的过程中,有老师、学生向我提出:围绕着学生核心音乐能力的课究竟怎么上?一些地方的老师也说自己单枪匹马,很难着手。其实我自己非常明白,对于小学中高年级、中学的音乐教学,需要亲身实践后才能切实地回答一线教师们提出的问题,目前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我相信,只要想去做的老师们都是具备独立思考——摸索实践的能力,反倒是“去做”的内驱力占了主导,因为怎么上这个课,抓手是什么,专业委员会的教学团队其实已经做的非常清晰和明确。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使老师们产生“去做”的内驱力,我便想起有一次培训中,浙江台州温岭市教研员顾海苗老师拿出他们地区的测评,每一孩子其实只是背唱了一首歌曲,但我看出了他们身上的艺术核心素养,这对我就是莫大的鼓励,也给了我去一线教学强大的勇气。所以,在此次准备过程中,我将自己在课堂上被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感动的瞬间剪切下来,想要分享给那些正在犹豫,或实践中感觉艰难的同仁们。这些感动不是因为在音乐课堂上讲了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或是一首多么感人的歌曲,而是这些孩子们在音乐的规则中玩耍。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音乐实践,是因为他们有了“文化反应”而想要去表现、表达。所以,剪切这些片段一是想展示接续式教学在常态课、大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通过片段切割,重新对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反思。

相较于2023年暑假的发言,本次在台上分享,我是在心情平复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分享过程中,我是第一次比较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脑海中的逻辑,不是出于本能的输出。这有点像兰迪老师强调的,当音响产生,我们首先要听到,想,再去做。这个“听到”的过程,其实只有自己知道。本次的主题分享的过程,我也获得了“同感”。

对于本次分享过程,我有一些反思:在“为什么提出接续式教学”这一模块,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阐述,力图体现其内在逻辑性。导致关于接续的旋律感教学中,音高、节奏、结构的抓手没有联系到具体教学环节当中,只是分享了为什么音高的抓手是可移动“do”、节奏的抓手是稳定拍等等。并且在播放教学片段时,应该密切与前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勾连,这样会更方便老师们理解或批评指正。同时,我也有了新的思考,在新的学期,希望自己可以总结归纳专业委员会实践过程中提出的对旋律感的教学抓手,如何大量展开教学的环节设计,并在我的课堂上实践,争取在暑期的研讨会上,能够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申请课题分享。

二、任露瑶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进行教学设计以前,我们一直在思考本节现场课的定位是什么。这节课是要如实地再现出一堂二年级的小学音乐常态课呢,还是较完整地呈现出一堂接续式的课堂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前者会因学情难以再现,而后者如果只在一节课中接续,就不够完整体现接续式教学的大单元观念。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想要在一堂课中呈现一个学期接续的成果,体现“一歌多用+多歌一用”的特点,是非常考验老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这似乎比每节课实践接续教学更难。

因此,我们将本次现场授课定位为较完整呈现出接续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基于湖东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基本储备情况来设计教学。当然就像做研究一样,我们的头脑中是高楼大厦,设计出来就有点像个小茅草屋。在观摩了发言老师们的课例后,我对本次现场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还有一些反思:设计方面,对于前序储备的复习不够彻底。比如在s-m、m-s音准及在五线谱上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复习中,应该在《乃呦乃》以及之前学过的其他歌曲中再现;在乐句划分的复习与运用环节,也应该尽量在多歌一用中进行能力的迁移等等。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指令不够清晰,我们在演练过程中反复思考,每一个教学的环节,只有老师知道学生在这一环节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达成这个目标需要进行的行为动作,才能准确、自然地发出指令。不过,我相信,对于小任老师和我来说,这不单单是教师发出指令这么简单,每一个指令的背后都有着教师对于该教学环节缜密的思考。所以,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越做越好的进步历程的展示。

三、个人学习心得

本次培训是我第一次在线下接触外教,感触最深的是在授课过程中,她一直强调在歌唱练习的起初,更要寻找自己最舒适的声音;建立、强化音准的前提,是关注自己的耳朵(听觉)。同时,我在兰迪老师的身上看到,她对自己所要教授的教学材料相当娴熟,并且有一对敏锐的耳朵,在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她会及时制止并准确哼唱进行示范,这使我思考不管是在大、中、小课堂上,有多少老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准确范唱(从听觉入手,而不是纠结于教授学生音与音之间的学理关系)。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教学习惯”,兰迪老师很少讲授专业的乐理知识,而是不断通过她的范唱促进我们的模仿,引领我们体验不同民族旋律。可能如果兰迪老师一开始呈现出的是这个旋律的乐谱,我们就失去了走进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在熟悉歌曲后,多声部的加入是音乐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方式。在教学的逻辑中,兰迪提出了“3P”教学理念,这其实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梁老师已经在多年的实践中为大家总结,并且很好地以接续这样的方式呈现,兰迪所说的“准备-呈现-练习”也正是梁老师总结出的接续式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原则。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加上与外教沟通中语言的障碍,我反倒是认为“接续”这样的宏观理念+具体操作,更容易理解和实施。当然,兰迪老师用不同的歌曲,或同一歌曲不同乐句的教学过程中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作品我们需要听会、如何通过不同手段让学生不断熟悉、什么样的作品需要呈现出乐谱来帮助学生学习。但我依旧觉得,专业委员会团队已经总结得非常清楚了,只不过这些步骤,需要我们多年的实战,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才能在某种意义上真正实现这种理想的课堂。

在本次学习中,我还大量吸收了崔健老师关于柯达伊、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知识。她带领李梦园、龚维、邓萍老师在实践中的探索,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她们如何用智慧去解决孩子们的稳定拍、音准练习,我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所授课的孩子们已经到了二年级,可能一个小小的习惯,就会为他们的音乐素养奠定重要的基础。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更加理解柯达伊所说的,要把最好的给孩子们。好在自己还在不断地学习,也就更期待着开学用更多好玩的方式带领我的孩子们感受音乐。

最后,我想说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山团队的分享。邓老师在分享的时候眼里充满了光,看到了在她的带领下,不同镇区的老师们一起教研,一起做课,让人感觉非常有爱和温暖。前进的路上总是曲折的,每个人都有惰性。但作为一名教师,放任的惰性是可怕的,有了这样的团队相互陪伴、相互支持,一起分享喜悦,一起解决难题,好像生活就不再是枯燥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

我读过一首泰戈尔的诗,叫做《用生命影响生命》,里面讲到: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许多地区的老师、教研团队便成为了我心里的那束光,而我们也正因为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像一束温暖的光,不断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很荣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专业委员会里的每一位前辈一样,在未来成为别人的那道光,与前辈们一起在这个路上不断奔跑,实现让音乐属于所有人的理想。


林诗诗(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二小学)


8ae5cf841d21b213dda7eaa14151294d.png

2022年与柯达伊第一次结缘,而今年柯达伊冬季训练营幸运地来到了我的城市——珠海,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参加学习,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柯达伊的教学理念和各位老师实践的具体方法。

本次培训的第一天,梁洪来老师的讲座就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爱学习的年轻教师,接触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但要到静下心来自己进行备课的时候,还是有些迷茫,我应该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听完梁老师的讲座,我进行了清晰的总结:一首作品,首先要思考它能教什么?能提升什么音乐能力?是教什么的典型作品?对于教材内的每一首作品都要进行这样的思考与分析,紧接着对每一首作品进行分类归纳;一个能力,用多个作品去练习,至少要学习6次,然后再去讲概念、定义,并且后续还要用无限的作品去巩固它。不仅如此,小学阶段12册教材都是互相联通、前后衔接的,所以更要做好每一册教材的分析。这样教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每一节都是“预备课”。

陈新宇院长的《合唱指挥实践》课也让我印象深刻,与其他指挥课不同,陈院长强调指挥动作的少、简、晰,旨在让合唱团员看到最清晰、最准确的指令,无非就是入射线、反弹点、反射线的设计。如同陈院长的指挥手势一样,他的课堂讲述也是非常清晰又不失幽默,让大家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指挥和合唱排练的小技巧。

最后是兰迪老师干货满满的《儿童多声部能力训练的内容、方法、策略》讲座。兰迪老师注重体验,每一次都是带着全体老师先一起做一遍,然后再进行分析。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课时的节奏练习。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也会带领学生进行不同部位的节奏拍打、听辨、模仿练习,但兰迪老师又让我打开眼界,不仅要求我们要复述节奏名(考验即时反应能力和对节奏的熟练度),还让我们转过身进行节奏(不同部位)的听辨,这真的是100%靠听觉的训练!虽然让我们老师都“滑铁卢”了,但这真是一个集中力+听觉的绝佳训练,我已经等不及要让我的学生也试试看了!还有最后第三课时的和声练习,让我感受到用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和声”的魅力。我们都知道和声的美,那为何不让学生先体验这一种“美”,再来知道它为什么“美”呢?

经过这一次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我应该构建起一个自己的备课、上课、反思的成熟体系,让每一节课、每一个步骤,都能让学生有明确的收获。

感谢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各位理事、会员为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冬季培训,也期待下次我们还能在珠海相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