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
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25年1月20~23日在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举办的“2025年冬季柯达伊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获得了圆满成功,参训学员收获满满。培训后,学员们陆续发来学习总结。专业委员会择优分期予以刊登,本期为第4期。
刘佳蕾
——信阳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
循此期旅,以抵繁星
很高兴这个冬天再次和大家相聚在温暖的城市,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老师们,也“见识”了充满passion的当代大学生们。在4天的学习中,我有许多“恍然大悟”的瞬间。接下来,我将从学习收获、参会体验两个方面来总结本次学习之旅。
学习收获
认知方面:
①柯达伊理念教学特征的明确。在第三天的学习中,梁老师更加清晰的提炼了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四大特征——目标明确(关键能力)、手段简单(歌唱为主)、过程科学(3p原则)、内容清晰(双规)。看似是简单的表述,实则统合了该体系中全部的重点内容。从操作层面来说,这样的总结比书本更加精炼直观,解决这几个关键词的过程,就是透彻学习这个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所以,导向明确。
这是我本次培训最为实际的收获之一。因为在参会以前,我抱着“新学期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柯达伊教学法课程到底要实现哪些目标”这个问题而来。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要在每次开课前都校正自己的课程目标,这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应该付出的基本努力。梁老师说过,要用有限的课时讲有限的规律去解决学习无限作品时遇到的问题,所以每一次学习,我都期待可以优化我的课堂,用有限的课时讲有限的规律,这样学生便能更有趣更高效更深刻的学习这个教学体系。
②preparation非常重要。在兰迪老师4天的授课中,preparation会出现在任何一次无意识的模仿中。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授课开始,兰迪老师请大家根据手势唱出音高,在对各种音程多次构唱的过程中需循渐进唱到了s,-m 。我心里嘀咕:老师这手势不会是随机做的吧。在后面的环节中s,-m的出现让我意识到,看似随意排列的音程构唱,实际是前置了后面作品中的难点。兰迪老师在第一天的热身课程中,也同样使用了难点前置,大家在无意识中构唱的音高是作品《草原上》的和声功能走向,为最后更为复杂丰富的形式来演唱《草原上》做好了preparation。不过,这是在会后复盘活动流程中发现的。因为在参与活动的当下,最直观的感受是非常顺利的跟上了老师的授课环节。当然,这样的思维在梁老师《龙里格龙》的工作坊中,中山实验小学团队带来的工作坊《接续性教学中小学低年段歌唱素材的运用》中都体现的极为明显。崔健老师也在分享课程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很多活动需要前期大量的准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要提前、有梯度的进行准备。
③教师要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我通过参与工作坊的互动,(抛开学科属性)最为直观的感受。我们常要求孩子专注于情景,沉浸式学习,又常常期待只要播放音乐,音乐自在的魅力就能直抵每个人内心的深处。但事实是残忍的,不符合音乐形态的活动会打破音乐的自律美,而音乐的风格、灵魂可能在教师范唱的瞬间,或教学指令混乱的时候被打破。明明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却因为“教了”,反而不好听了。所以,期待音乐课堂沉浸式的深度学习,必须有一位头脑清晰、(语言+声音)表达准确、动之以情的音乐老师。我在陶乐老师的身上,看到了这种可贵的品质。见过优秀的前辈,加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培训,我越来越坚定自己的这层认知,这也是我对自己教学技能的要求,虽然还差很远,不过一直在路上!
能力方面:
①多声部听觉能力的进步。在兰迪老师的工作坊中,我体验了从五声调式歌曲的轮唱进入多声部的过程。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培训,加上工作中《视唱练耳》课程的磨砺,我发现自己逐渐可以去听到交响乐中交织的声音,居然会被一些美妙的编配震撼,在这次培训的工作坊中尤为明显。
②创编能力的增长。一是去年暑假在唐山的培训中,北京团队带来的“高强度”的烧脑创编工作坊(还好像在昨天),在这次培训的作业中恰好有一条用五声音阶创编旋律的作业,也是从这次作业中我体会到了“双规”的重要性,并明显意识到自己对旋律的走向有了更清晰的思维、趣味和审美。在全体齐唱回课作业的时候,我演唱着自己创编的旋律,是由心而发的喜欢;二是在梁洪来老师布置的作业中,要为歌曲《草原上》加入固定节奏型,这对于“直系亲属”的我来说是相对容易的。所以在此基础之上,我按照乐句的关系,基于固定节奏创编了动作,为了和音乐风格符合,这些动作借鉴融合了蒙古舞的摔跤、骑马、抖肩。在创编过程中,动作如何准确表现节奏?动作如何准确表现乐句关系?动作如何准确表现风格?我感觉自己的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并沉浸在创作的快乐里。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创编思维的起点,也渴望未来我的学生会在真正的音乐创编活动中与我感同身受。
③对各类音乐本体的分析能力。在宾馆的某天早晨,学生在放着陶喆的歌曲,我在哼唱的同时,脑海中本能的反映出“同头换尾”“转调模进”“问答句式”“小提琴再现副歌”这样的判断。我很震惊,震惊梁老师说的这种“文化反应”怎么就这么活生生的“反应”出来了。走在放学的路上,经过一家零食铺子,我发现我每次路过,他播放的歌曲都是宫调式,喜气洋洋(马上要除夕了)!这像是一只小菜鸟突然有了超能力。当然按照柯达伊的理念,这一定是有着长期的preparation。每次参加完培训,我都有一种自己强得可怕的“错觉”,而且每次写总结时都想写:这次感知尤为明显。我想这就是每次都参加培训的意义吧,人!没有上限!
知识与方法方面:
①大量汲取好听、典型的作品与课例。这是每一次参会的收获,我会搜集到老师们用了哪些作品去解决s-m ,用哪些作品练习l-s-m ;在哪些歌曲中去解决混合拍子;哪些2拍子、3拍子的作品又典型又好听;哪些作品恰好是五声音阶;哪些作品的节奏可以用来作为习题···
②好用、有趣的方法。比如实验小学团队用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视觉效果,来辅助拍子的变化;比如孙婷婷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小策略;比如面对零基础的孩子们,红梅和姗姗老师对学生声音(轻声高位)的引导方法;在兰迪老师的所有课程中,我捋出了具体的步骤,可以说是教学活动的操作指南,要逐帧模仿。也只有按照流程逐步总结,才能够观察到教法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展现。
③走进了京剧,唱会了京剧的“名片”。也在梁洪来老师亲身的示范中,理解了暑假《走进豫剧》这门课程设计的逻辑、思路。当梁老师以一个最终的成品展示在我的面前,我的内心非常感慨: 在《龙里格龙》中经历的教学环节许多都是梁老师曾经建议我的教学设计方向。这让似懂非懂的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思路在课堂中是这么实施的!!!《卢沟晓月》就像是一张铁证,向世界展示北京,用典型的音调代表典型的形象,直击作曲家的创作企图,这是一节打破欣赏与歌唱的真正的综合课。
参会体验
在这次培训的课例与工作坊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用熟歌学本领”“学会唱一首歌只是教学的起点”“每一节课都是预备课”等等接续式教学观点的内涵:
中山实验小学团队带来的工作坊《接续性教学中小学低年段歌唱素材的运用》,授课团队通过多轮游戏,启动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和动觉,我在不知不觉中学唱了歌曲《同唱一首歌》。当然,学唱这首歌曲是后知后觉的。在参与这门课堂的时候,脑子里只会集中于老师的游戏,想要准确地表现自己。在这个团队的教学设计中,老师总是以简单的活动开始,从熟悉的作品开始,同时,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聆听,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刻意放大了学生从“感知,到记忆到想象”最后到模仿(表现)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从第一节课3拍子作为起点,中间巧用《老鹰抓小鸡》这个混合拍子的作品,最后一节课承接前一节已经会唱的歌曲,完成了歌曲背后所蕴含的关于音乐本体要素的音乐学科关键能力。最后一节课则是基于前几节课的音高l-s-m为线索,放在歌曲《大家来劳动》中深化移动do思维。这几节课,都是从复习开始。
陶乐老师《柯达伊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的分享中,我被她的学习过程、思考过程所感动。她的主题分享中提到:我们要以学生的能力为起点,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音乐课始终充满安全感。学习中的安全感确实是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梁老师提到的,我们要从已知出发,在原有基础上学习一点点新的,在这样的安全环境下(已知大于未知),我们才能够更加集中火力的解决问题。陶乐老师第三部分的分享正是我目前的疑惑,也在我原有的认知上给予了更明确的经验指导。比如:在生歌变熟歌,熟歌学本领的原则下,生歌变熟歌的过程要更高效,更快(体验-唱会-背会);教师“准确”的范唱至关重要,在钟璟老师的课例中也有体现,他用自己的示范在接唱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描述《春游》;在方法方面,我发现了陶老师在旋律线的基础上,用矩形圈出了大音程、典型的旋律进行。线条与图形更明确的体现了旋律中起伏的变化,矩形中的大音程正是在提醒学生,看似波浪起伏的上行旋律进行,其实蕴含着下行的走向,所以唱着会有“千回百转”之意;在作品《猎人合唱》中,她首先分析二声部的编写规律,总结出下方声部的核心是“主属”功能交替,于是基于自己学生的现有能力改变二声部旋律,用将其变为简单的四分音符节奏带入d-s, t,-s, 音高,同时强调声音的形态以符合作品的表现,学生既深度学习了作品,又深化了音乐能力……收获太多了!!实在写不完了!!!
在陶乐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行动的力量。学-练-用已经在她的潜意识里,她认真的学习了兰迪老师的挥拍,并在自己的讲座中“见缝插针”的用了出来,她总是为自己“制造困难”,又一步一步的解决困难。
其实,她并不仅仅是一位中学音乐教师,她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难题,我总会直接在微信中向她请教。在她的无私帮助下,我的教学思维和能力有了提升,我们的本科生也获得了更好的课例,更多维度的思考(虽然我们只在一次线下培训上见过面)。遇到如此珍贵可爱的陶老师,是我的小幸运~!
小结
在北京柯达伊协会这个家庭里,天南海北的大家就是这么齐头并进,无私的奉献。当我在日常教学中遇到麻烦,总是向学会的老师们私下请教,她们都毫无保留地帮助着我克服困难,拉满的安全感让我充满底气!柯达伊说了,给孩子们的应该是最好的。所以在音乐的教学里,我们永远都应该做的更好。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路边全是风景,路途艰难险阻。不过没什么好担心的,总有勇往直前的头阵,也有坚如磐石的后盾!若以为没有终点的旅途就没有期盼,那便是大错特错。循此期旅,以抵繁星,而繁星也是奔往下一站途中的美丽风景。一代又一代,相互扶持,让我们一起去遇见更多美好!!
感谢学会和中山团队的辛苦付出,各位前辈老师们的无私分享!感叹每次培训,只要是来了,都会有超出预期的收获。所以,希望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身体健康,学会能够做大做强!!!希望无论我多大年龄,都能按时参加一年两度的学会组织的培训!携手循此期旅,众人以抵繁星!2025加油哇!北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