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概况 > 信息公告 > 最新动态
2025年冬季培训参训学员学习总结集锦3
时间:2025-02-23来源:


研讨会

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25年1月20~23日在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举办的“2025年冬季柯达伊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获得了圆满成功,参训学员收获满满。培训后,学员们陆续发来学习总结。专业委员会择优分期予以刊登,本期为第3期。




李金华

——广东省中山市西区丰山学校




118 李金华.jpg


学有所悟 悟有所获

接触柯达伊教学体系已有几年,“柯达伊”这个名字在我参加2018年夏季培训开始就深深刻印在心中。回顾2019年冬季、2019年夏季、2023年冬季、2023年夏季、2025年冬季培训,这六次系统培训每一次都让对音乐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更加坚定方向。

2025年冬季柯达伊教学体系培训非常幸运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啦,果断报名。这四天的学习,我真是被每位授课教师精彩授课所震撼,当然更多的是感悟和收获。我深知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爱上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与感动。

一、民族音乐的传承

每天走进会场耳边就会听到粤语童谣的歌曲《小时候》、《小太阳》等,温馨又接地气。在听完梁洪来老师教授《龙里格龙》课例后,我更坚定了借鉴柯达伊教学体系学我们本民族音乐的可行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聚焦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坚定文化自信。”柯达伊教学体系在粤语童谣中的运用我已经实践了一年多,作为北方人粤语说得不太标准,课下我也会多说、多唱,庆幸的是身边还有中山本地的老师指教,提高我的粤语发音和歌唱能力,尽量标准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我会在课堂中最后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本土文化粤语童谣歌曲。粤语童谣是粤港澳大湾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不断影响和冲击,粤语童谣越来越淡化,保护粤语童谣是迫切解决的问题,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本土文化,特别是外地来本地生活的学生有一种归属感。也是各地人民大融合的体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增加更多的短小民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遵循“接续式音乐教学”原则

在培训中几乎每位授课老师都遵循着“接续式音乐教学”原则开展教学。柯达伊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课程安排具有高度的有序性,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音乐才能,进而热爱音乐。我在课堂实践中以《中山市义务教育学段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与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为标准,遵循“以学定教”“以学评教”循序渐进的实施“接续式”音乐教学。上学期我任教一年级和三年级,因为一年级是新教材,我借鉴柯达伊教学体系,自己摸索设计了节奏、音准、结构训练的方法,一个学期下来,一年级5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进步如:稳定拍的建立,节奏听、唱、写方面等;三年级学生学业有压力,我就探索在每周一节音乐课都涉及读、写教学,用有趣、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提高音乐能力,培养音乐素养。

三、编创教学培养创造思维

在课例分享中张红梅老师的低年级《其多列》固定节奏型编创,钟璟老师的初一《春游》在结构方面本课时教学目标:能用典型二段体结构创编结尾。这两节的编创环节使我触动很深,在2022年版艺术新课标第一学段没有编创学习任务,直到三年级才出现了编创学习任务,但是在2024年9月人音版一年级新教材学习任务中可见到节奏编创学习内容。我在一年级上学期进行编创教学实践,如:我在课堂编创了很多带sol mi的常规语言,学生对已写节奏的编创,接下来这个学期准备加入旋律的编创。第一学段编创教学不但对新课标的补充,也是学生编创学习的“序”,即基础。只有循序渐进的增加编创教学才能为高年级的编创教学做铺垫。编创教学是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音乐思维、发掘、提升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编创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它是深度教学的体现。

通过这次柯达伊教育体系的培训,我不仅掌握了多种、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对音乐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柯达伊教育体系强调音乐教育的普及性、民族性和艺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正如柯达伊所说:“做一个好老师要比做一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很多。”我要努力做一个好老师,我将把这些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中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




李璐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民众中学



217李璐.jpg


在音乐教育中绽放:践行柯达伊教育理念

2025年1月 20 日至23日,我满怀对音乐教育的热忱,踏入中山实验小学,参加了2025年冬季柯达伊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对我而言,是一次音乐教育理念的深度探索,也是我在音乐教育领域汲取新养分、拓宽视野的难得机遇。

一、感知音乐:唤醒沉睡的耳朵

参加这次音乐培训,我深切体会到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听觉训练的高度重视。在传统音乐教育中,我们虽通过丰富的音乐游戏、歌唱活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与风格,却往往忽视了耳朵感知的重要性,学生缺乏对音乐专注的聆听。从简单童谣到复杂交响乐,每一次聆听都是探索音乐世界、提升自身音乐素养的过程。正如戈登音乐学习理论所强调的,声音本身并非音乐,声音通过“听想”(即内心听觉)才能成为音乐。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会着重培养学生耳朵的感知能力,唤醒他们沉睡的耳朵。

二、记忆音乐:构建音乐图书馆

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柯达伊教育体系强调通过背唱曲调,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构建内心的音乐图书馆。在“生歌变熟歌”的教学环节,背唱歌曲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为后续音乐学习储备更多音乐语汇,还能助力学生顺利进入“熟歌学本领”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已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提升音乐技能,深入挖掘音乐内涵,实现音乐素养的全面进阶。

三、表现音乐:解锁自信的密码

柯达伊曾说:“音乐属于每一个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信地表现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准确性”是关键,没有准确的表达,自信便无从谈起。“准确歌唱”是柯达伊教育体系中实现“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主要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加强对学生音准、节奏、音色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准确演绎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音乐的核心能力,即音高感、节奏感、结构感,进而在音乐中找到自我,获得愉悦和满足,真正让音乐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天的培训时光转瞬即逝,但其带来的影响却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注定会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之路上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柯达伊教育体系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确了音乐教育的真正方向。在今后的教学旅程中,我会将柯达伊教育理念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记忆音乐、表现音乐,让学生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感受音乐的魅力,释放音乐的潜能,让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生命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




李霞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中心小学



李霞.jpg


为期四天的“2025年冬季柯达伊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圆满落幕,作为参会者,我深刻感受到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的独特魅力与实践价值。本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有国际视野的分享,又有本土化教学的探索,让我对柯达伊教学体系的核心理念、教学方法及其实践应用有了更系统的认知,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总结学习收获与感悟:

一、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以音乐育人

崔健老师在开幕式及多场讲座中反复强调,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不仅是教会学生歌唱,更是通过音乐实现“育人”目标。张红梅老师《“柯学育人、准确歌唱”》专题讲座中,结合唐山地区的教学改革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音高训练、节奏游戏、多声部合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专注力与协作能力。这让我意识到,柯达伊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技巧传授,而是通过音乐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人格发展。

二、教学实践的“接续性”与“双规”策略

梁妮莎、邓萍、王媛、敖小眉、陈美燕五位老师的《接续性教学中小学低年段歌唱素材的运用》让我印象深刻。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童谣、游戏、身体律动等素材,设计阶梯式教学环节,逐步引导学生从感知音乐到主动创造。孙婷婷老师提出的“双规课堂”策略(规范基础技能与规划创新活动)则进一步启发我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平衡技能训练与创造力培养,例如:通过“课前三分钟,培养学科班级小岗位”“音乐口令下的有序课堂”“评比奖励机制”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夯实音乐基础。

三、合唱教学:从声音塑造到多声部实践

Lánczky Edit(兰迪)老师的三场《合唱实践》工作坊堪称本次学习的亮点。她从热身训练、呼吸控制到分声部协作,循序渐进地展示了如何通过柯达伊手势、无伴奏合唱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音准与和声意识,结合梁洪来老师的《班级合唱基础与进阶》课程,我学习到了许多可操作的方法:例如:通过“卡农练习”培养多声部听觉,利用肢体动作辅助音高记忆,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龙里格龙》)融入合唱教学。这些技巧不仅适用于专业合唱团,更对普通班级音乐课堂具有普适性。

四、本土化创新:柯达伊与中国音乐教育的融合

本次研讨会特别关注柯达伊教学法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结合。钟璟老师分享的《中国近代诗词音乐<春游>课例》让我深受启发。他通过诗词吟诵、五声调式旋律创作,将柯达伊的音阶训练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既保留柯达伊的科学性,又凸显民族音乐特色。蒋丽媛老师的《多声部之融创(唱游)教学》则展示了如何将唱游活动与多声部训练结合,让低年级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建立和声思维。

五、专家引领与跨区域经验共享

来自北京、广东、河北等多地一线教师的分享,让我感受到柯达伊教学法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多样化实践。例如:余卓敏老师通过“歌唱加稳定拍、歌唱加节奏、歌唱加稳定拍和节奏、歌唱加稳定拍和固定节奏型”等教学手段,在低年级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多声部能力;陶乐老师结合初中生特点,设计“音乐主题听辩”“多声部创编展示”等活动,将柯达伊教学法与学科综合素养提升相结合。这些案例让我意识到,教师需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方法,而非机械照搬理论。

六、反思与展望

本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柯达伊教学法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人文性。其“从歌唱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与当下倡导的核心素养教育高度契合。然而,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日常教学行为,仍需不断实践与反思。例如:

1. 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接续性课程?

2.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平衡技能训练与审美体验?

3.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如校本教材、多媒体工具)优化柯达伊教学?

未来,我将尝试将所学方法融入课堂,例如:在热身环节加入兰迪老师的“声音塑造”游戏,在合唱教学中运用多声部卡农训练,同时结合本土音乐素材开发特色课例,让柯达伊教学法真正服务于中国学生的音乐成长。

感谢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专业委员会搭建这一高质量的学习平台,让我得以聆听国内外专家的智慧,与全国同行交流经验。柯达伊曾说:“音乐属于每一个人。”通过此次学习,我更加坚信,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持续的实践,我们能让更多孩子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与力量,让教育真正回归“以美育人”的初心。



微信公众号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