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至24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基于OBE理念的全国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基础音乐教育教研员,以及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上海、安徽、江西、浙江、湖南、福建、贵州、云南、广东、海南、新疆等22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教师、在读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艺术培训机构教师,共17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郭彪院长和任恺主任出席。
研讨会由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梁洪来和人民音乐出版社俞卓老师分别主持。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围绕“实践与探索——基于OBE理念的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改革教学探索”的会议主题,聚焦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系)视唱练耳课程改革,就如何有效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展开讨论,共安排了13个专题活动,包括7个专题讲座、2个论文宣读、3个工作坊和1个圆桌会议,向与会者展示了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动态,并开展了兼具实用性与探索性的教学技能培训。
会场剪影
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崔健老师通过专题讲座《柯达伊的移动do唱名体系介绍》,向大家介绍了在柯达伊教学法中具有核心位置的移动do唱名体系的内涵及基本训练阶梯。
来自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刘永霞老师所做的题为《以输出端为导向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探索 ——OBE理念下高师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问题的探讨》的专题讲座,从用人单位的角度阐述了高师视唱教学为师范生成长为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的合格毕业生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来自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倪洨老师在题为《中小学音乐教材作品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专题讲座中,从教学衔接、技能培养、文化传承、教法训练、学习动机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将中小学音乐教材作品应用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意义,同时通过具体作品和案例介绍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郑州工商学院艺术学院雷红薇院长和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铁梅院长,根据各自学院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分别作了题为《基于OBE理念高等师范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路径》和《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专题讲座。
信阳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是第一届基于OBE理念的全国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的主办方。本届研讨会上,专业委员会理事牛媛媛老师与该院张思和刘佳蕾等三位教师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了《基于OBE理念下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2019至今)》工作坊,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展示的形式对该院近两年来相关工作成果进行了介绍。
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陈怡然老师为研讨会带来了题为《视唱教学——以<母亲教我的歌>为例》工作坊。陈老师通过模拟教学的方式,在采用移动do唱名唱法引领大家学唱《母亲教我的歌》旋律的同时,让大家体会到和声对旋律走向的提示和支撑作用。陈老师希望大家在视唱教学时多关注和声,备课时多分析原谱,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进行审美感知,为进行艺术表现、实现文化理解奠定基础。
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学生胡钰沁同学的论文《五线谱与简谱教学效能的情境依赖性》通过对比五线谱和简谱在不同音乐识谱情境下效率的高低,论证了简谱在无调号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与有调号乐器教学中的固有劣势,进而打破“简谱即简单”的思维定式,提醒教师注意在器乐教学中采用简谱可能产生的教学问题。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李佳璇老师的论文《移动Do思维:破解“视唱—伴奏”能力割裂的新路径》由于论点鲜明、数据翔实、论证严谨广受好评。该论文首先基于全国音乐教育质量报告(2023年数据)揭示当前高校音乐师范教育中“视唱—伴奏” 能力割裂、专业训练与职业需求倒挂的突出矛盾,进而分析现行视唱练耳教学依赖固定do体系导致的“绝对音高认知定势”(APCS)对即兴伴奏能力发展的制约,最终得出结论:采用移动do思维进行教学,可以破解现实教学困境,移动do思维是连接视唱练耳与即兴伴奏能力发展的关键纽带。
专业委员会理事、赣南师范大学刘强平老师带来了题为《基于OBE理念的构唱能力、结构感知与键盘协同的热身实践研究》的专题讲座。刘老师针对现实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问题,展示了他运用移动do唱名体系助力教学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充分运用“熟歌学本领”的教学原则,选取学生熟悉的作品进行音乐能力训练,如运用《生日歌》进行三度叠置练习、结合和声分析的多声部歌唱练习、节奏节拍和调式转换练习;选取《火车开啦》《小毛驴》《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丰收之歌》《四季歌》等作品进行同主音大小调式转换练习。刘老师还介绍了他常用的通过手指间距变化帮助学生进行多声部热身与和声构唱的小练习。
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红岩老师带领与会师生共同完成了《中小学教学素材在高师视唱练耳课的实践运用》工作坊。陈老师选取中小学现行教材中的歌曲《嘀哩嘀哩》,带领参会师生在乐谱分析基础上进行旋律演唱练习,并进行终止式即兴编创和同主音大小调式转换练习。随后,陈老师还展示了她在教学中常用的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些方法,并采用集腋曲形式把《嘀哩嘀哩》与《铃儿响叮当》这两首耳熟能详的作品同时演唱,同步开展调式转换练习。最后,陈老师向大家汇报了五年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采用移动do唱名体系进行教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数字音乐专家舒泽池老师为本次研讨会作了题为《音乐和音乐唱名法》的专题讲座。讲座围绕音乐的本质和表现形式展开,明确了音乐的基本特性和调性音乐的概念,强调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具有声音、时间、表演和情感等多重属性。舒老师聚焦唱名法问题,特别强调调性音乐唱名法的重要性,探讨了固定do与移动do唱名法的本质区别及移动do唱名法在基础音乐教育和实践中的优势。
圆桌会议
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聚焦“问题与挑战”的圆桌会议。倪洨、舒泽池、刘强平、陈红岩、李润生(邯郸学院)、王洁(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徐冬梅(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梁洪来等8位老师围绕以下13个问题展开讨论,从问题提出到解决思路和成功经验的分享,为与会者带来了更多学科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像往届一样,两天研讨会日程满满。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实践激发了与会师生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的热情。临近闭幕式,大家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梁洪来老师在闭幕式上对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本届研讨会共有14位宣讲嘉宾分享了教学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具有高度可借鉴性。很多参会师生通过持续学习与交流,实现了专业成长,展现了教育者旺盛的职业生命力。回顾三届研讨会,我们明显看到: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作品正在被更多高师教师重视,并尝试作为高师基础教学素材加以运用;在研讨会上呈现出越来越多采用移动do唱名唱法开展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成功案例。
梁老师同时指出,视唱训练需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情感传递体现出调性音乐的特点,避免机械表达。毕竟,音乐的本质在于情感传递而非孤立地制造音响。他希望更多高师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而为高师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梁老师提出,视唱练耳能力是高师学生音乐能力的底色,他希望大家在视唱练耳这个音乐学科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多学习先进经验,尝试用柯达伊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将OBE理念作为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指导思想,为高师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基,为全民族国民音乐素养的提升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研讨会是在前两届会议研讨成果的基础上,以柯达伊教育体系和OBE理念为理论依据,对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建设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更广泛与深入的探索,对教学实践中的优秀经验与案例进行及时梳理与分享的一次盛会。本次研讨会呈现了高师师生同台宣讲、人才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同台发声,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场面;同时还促成了中小学教师与高师教师互相观摩教学,了解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与特点,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完善自身教学的“跨学段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这些内容不仅高度切合OBE理念、直面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核心问题,还部分呼应了前两届研讨会提出的倡议与核心议题。
专业委员会计划通过资助机制推动教材出版,重点支持高师视唱教材、幼教教材,以及中国民歌二声部视唱等特色素材开发。2026年会议将更加聚焦成果转化,期待参会者提交教学案例、学术论文及实践录像等实证材料。通过经验共享与代际传承,持续推动音乐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希望与更多高等师范院校携手,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并运用专业委员会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上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服务高师课程改革。
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感谢共同主办方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中国音乐学院各位领导、师生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让本届研讨会能在良好的环境下顺利召开;感谢在大会上发言的各位师生,大家的智慧与实践,生动展现了知识的力量,也深刻体现出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同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感谢所有参加研讨会的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高师在读学生,大家的热情参与和深入讨论,是我们工作动力的源泉,也彰显了作为主办方工作的价值。希望所有与会者都能在这个开放的“跨学段教学研究共同体”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分享、学习与借鉴中,互为肩膀,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