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这些问题总在困扰着我:
如何破解学生“唱不准”的难题?
教材内容这么多,总上不完怎么办?
为什么音乐教材中的作品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记忆?
音乐活动与音乐能力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究竟什么是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
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应该如何建构?
音乐教学应遵循怎样的顺序和规律?
每周只有一节的音乐课有可能建立起音乐知识与能力的体系吗?
……
直至2016年9月24日,我在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听到梁洪来老师“关于柯达伊教学法音乐教学实践”的讲座,我还清楚记得,那一整天的课我都兴奋莫名。地道的京腔京韵、微胖、总是笑吟吟的梁大师,说话就像在讲单口相声,他能说会道、能唱会演,看似耍着贫嘴,实则字字珠玑,真正“有味道、知门道”,解开了我许多谜团,让我豁然开朗。
这以后,我三次把梁老师请到广州市黄埔区讲学,追随着杨立梅教授、梁洪来老师的脚步在广州、佛山、深圳、北京等地多次参加学习,阅读杨立梅教授的著作《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加入北京柯达伊专委会“音乐教师之家”大家庭,自己跑到一个薄弱小学去课堂实践,到一个城区学校做教学实验,利用每一个课例研讨、教研时间进行分享与交流,在与同伴们共同学习、探索的日子里,我的信念愈加坚定,同时我也更加清楚:路,还有很长。
刚刚过去的“2018年夏季柯达伊教法培训”是一次紧张活泼、高强度高质量的培训。我们白天听课唱歌,晚上唱歌做作业,在这七天里,估计大大小小的曲子我们唱了近百首,在这一遍一遍哼唱的过程中,我逐渐清晰了我们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唱好每一首歌。
“用熟歌学本领”是柯达伊教学法的重要原则,一首首“熟歌”就好比一道好菜的食材和配料,缺了它们,“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那么:
熟歌有什么标准?
如何把一首“生歌”变成“熟歌”?
“生歌”到“熟歌”需要多长时间?
一节课唱几首歌?
一首歌用几节课?
……
五位培训专家虽然授课内容不同,讲课风格和形式也不同,但都在不同侧面带领着我们用实践回答了以上问题。我们学习一首新歌(包括记忆)花了多少时间?我估摸了一下,应该没有超过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我们听、唱了多少遍?肯定不下十遍!梁洪来老师告诉我们,新歌的学习是从生理反应、无意识模仿开始的;Árpád博士教我们学唱了十几首歌曲,每一首新歌都从他的示范和带唱开始;崔健老师说,把歌唱到七分熟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用”了。这七分熟的歌,是声音平稳、音高准确、拍点节奏稳定、呼吸正确、结构完整、有表现力、能够背唱的。在培训中,一首熟歌,在不同老师不同授课重点中反复出现过,而一个授课内容,常常有很多首“熟歌”支持着。关于怎样用“熟歌”,崔健老师的总结特别到位——“一歌多用,多歌一用”。
反观我们的课堂,常常是前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做“情境创设”、“难点突破”、“知识点学习”,到最后一首歌曲还是“半生不熟”,能够背唱的更是寥寥无几。同时,学唱过程,教师不范唱、少范唱或随意范唱的现象也是导致歌唱不好、唱不熟的重要原因。
“唱好每一首歌”,不只是要唱好歌曲,也包括唱好欣赏乐曲的主题音乐,还包括唱好每一条音乐指令、每一个音符。要想学生唱好,老师必须自己先唱准、唱会、唱好,还要懂得聆听学生,能调整、引导学生有趣味、有乐感地唱会、唱好。总之,“教师要有能耐”,才能指望“学生有能耐”。
让我们从“唱好每一首小歌”开始,帮助学生也帮助自己积累音乐素材,不断增长音乐的能量,让美好的音乐充盈我们的生命!
(与梁洪来副理事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