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读书怀念您——最亲爱的杨立梅教授
时间:2020-04-04来源:北京柯达伊 北京音协柯达伊音乐教育
编者荐语:
在这清明时节,我们无法抑制对杨老师的想念。斯人已逝,但思想的光辉将指引着我们前行。
以下文章来源于黄埔小学音乐 ,作者陈文娟
黄埔小学音乐
音乐教学教研交流平台。让音乐属于所有人~
最亲爱的杨老师:
今天2020年4月4日,清明节,无风,无雨,一如您的优雅恬淡。
亲爱的杨老师,您的音容笑貌总是时时浮现在眼前,爱您,想您~
想您的日子里,我用读您的书来怀念您。
您的文字是那样的平和、理性、干净,闪烁着智慧,充满了力量!
除了读您的专著,我还爱读您的培训PPT、您的答疑、还有您的一篇篇文章。
我曾陆陆续续收集了一些您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的文章,文章发表的时间从1996年到2019年,横跨了23年!
今天一数,21篇。“21”——“爱,一心一意”!!
今天,特别挑选了两篇“旧”文章来读。分别是:《音乐教学中手势的使用》(发表于1996年3月),《识谱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发表于1999年1月)。
《音乐教学中手势的使用》
(发表于1996年3月)
杨立梅教授这篇《音乐教学中手势的使用》发表时,我工作还不足3年,24年后的今天再读,当年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当年的方法,现今同样适用。文章很短,只有两页半的版面,主要表达以下几个观点:①教学中完全用琴带唱,不利于学生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容易出现明显的音准、速度问题,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听觉和歌唱能力。②不完全依赖琴声,借助手势是有效的音高音准训练教学辅助手段。③借助手势辅助音高音准教学的方法:A.帮助初学者理解和识别音级关系 ;B.进行内心听觉训练和即兴卡农练习;C.进行二声部训练;D.构唱不同的音程、和弦;E.做同主音的音阶调式转换,在首调唱名中进行转调练习;F.在与自然音级的比较中掌握变化音级的音准。
在第③部分,杨教授图文并茂,列举了大量的实操案例帮助老师们理解:(如下图)
我特别有感悟的是,杨教授指出“教学中用琴带唱”的问题。现在仍然有不少老师时常会和我讨论:“学生离开琴(伴奏)就是会唱不准啊,为什么不能多用琴带着唱呢?”说实话,我也曾经很困惑过,2016年第一次国测时我还想,平时学生演唱都有伴奏,为什么“国测”的演唱不能给伴奏呢?!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因为“用琴带唱能唱准”,这个“准”是假的!就好比语文课上要求诵读古诗,你能说学生跟着录音、跟着教师的范读,就是做到了“准确、有感情、有表现力地诵读古诗”吗?显然不是。“能不能”,最简单方法就是个人展示,“唱准”不在“依赖”中,在“独立完成”里。另外,文中提到“手势”,杨教授常常是使用“配合手势”“手势辅助”“伴随手势”“通过手势”这样的词语,它传递的信号是“手势是辅助手段”“手势是帮助学习的工具”。目前音乐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误区,“手势”变成了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主要内容——演唱”变成了“手势”的背景。如,老师们纠结于学生是否能用手势把旋律中的每个音“打”出来,却忽略了“音”唱得准不准,也忽略了手势的“空间距离”。杨教授在文章中讲得很清楚:“通过手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 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它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手势使用”是很多人对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印象,但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手势,要用好它却一点儿也不简单,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识谱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发表于1999年1月)
《识谱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发表于1999年1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出台之前。
直至今日,识读乐谱教学仍然是许多音乐老师发憷的教学内容,一起来读读21年前杨立梅教授是怎样看待识谱教学的。
【乐谱是什么?乐谱的意义】
- 乐谱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它能够成为发展音乐能力的一个手段和媒介,应该把乐谱看作是表达音乐思想的一种符号体系、一种形式。
- 掌握乐谱对于主动学习、广泛学习、终生学习都具有意义, 应该把乐谱学习与提高音乐修养相联系。
- 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其特点、规律自成体系,如果对它们不能有深入的 理解, 所获得的音乐文化往往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的感悟】
乐谱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工具,是发展音乐能力的手段和媒介,学习音乐不能识读乐谱,就像人只会说话,不认识字也不能阅读一样,素养无从谈起,更难以走进恢弘的、璀璨的音乐世界。因此,识读乐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 儿童的音乐学习可以首先不经过文字符号的认识,而通过感觉来进行学习, 因此, 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听觉培养。
- 利用学生已熟悉的歌曲、乐曲主题把谱当做一段“歌词”式地练习,会增加学习兴趣,削弱读谱的枯燥感。
- 实践中, 认识音级的唱名并不难,难在准确歌唱。所以我们应该始终把培养准确歌唱放在识谱歌唱中更重要的位置上。
- 通过歌唱, 学生可以探索、体验各种音乐要素,可以清楚、直接地感觉到旋律线的发展、趋势, 感知开始和结束,通过气息的控制感觉音乐的分句和结构。
- 歌唱与识谱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让学生先体验音乐再学习符号,而不应该坚持要他们先学读谱。
- 初学阶段不进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等名称抽象概念的讲述,而是通过律动体验、音节的声音使学生从感性上体验和识别,配合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在愉快的游戏情绪中加深对节奏的感觉和理解。
- 五线谱、简谱、歌曲成三个层次、立体发展形式。小学1-4年级的歌曲学习自成体系,学习歌曲不和读谱进度同步进行,采用听唱的方法,充分调动听觉能力、音乐的整体感受能力。歌曲会唱后,可以顺带尝试着歌唱乐谱。
- 重要的是要克服以乐谱为中心的弊端,改变把大量时间用于技术性、知识性的学脱离实际音乐作品进行的单独、孤立、支离片断的乐谱或某种知识的学习, 就只能是机械的、枯燥的、无生命的东西。
“由音及形”这四个字杨教授真是总结得太精辟了。日常教学中,不少老师习惯于“先唱谱再唱歌”“先解决难点(某个音乐符号或音乐概念)再学习作品”,事实上往往收效甚微,原因就是没有“由音及形”,而是“由形及音”了,把抽象的“符号概念”进行孤立学习,不易于学生理解,且容易引发枯燥感,既违背了小学生感性思维强于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也不符合“以听觉为中心”的音乐学科特点。杨教授说:“利用学生已熟悉的歌曲、乐曲主题把谱当做一段‘歌词’式地练习,会增加学习兴趣,削弱读谱的枯燥感。”“把谱当做一段‘歌词’式地练习”,这个说法真是太妙了!我们的花城版《音乐》教材里,《音阶歌》《快乐的啰嗦》《瑶家儿童爱唱歌》《DO RE MI》这些歌曲里,“谱”不就是“歌词”的组成吗?学生在唱这些“歌词”的时候,何尝觉得厌烦、困难?!这段话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是“利用学生已熟悉的歌曲、乐曲主题”,为什么是要“已熟悉的”?因为“已熟悉的曲子”,音高、节奏、句式,音乐的情绪已经在学生脑海里,“音准”有了基础,“换歌词(唱谱)”学习的难度就会降低,实现“由音及形”的自然过渡,这也是杨老师、梁老师常常说的:“用熟歌学本领”。柯达伊先生也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在学校里采用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音乐和歌唱。培养他们渴望高尚音乐的情感,这种渴望将会持续终生”另外我想,把谱当成“歌词”还有一个含义就是,这些谱和歌词一样,都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意义的,而它的生命力首先是存在老师的歌声里,由老师的示范传递出去,最终变成学生的能力再展示出来。因此,音乐教师光有一颗雄心是不足够的,还要有足够的能耐——敏锐的听觉能力,对音乐美感的表现力,对自身音准、节奏、分句的控制能力,对音乐教学规律的认知能力。
最亲爱的杨老师,想您!爱您!永远~
2020年4月4日广州
附:杨立梅教授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的部分文章,可以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下载学习: